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缨: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为经济大省挑大梁注入强大动力
来源:群众杂志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总书记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提出的新的重大命题,进一步高扬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之帆。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坚持对标对表,对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出专题部署。在新征程上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文化建设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文化地位作用的最新论断,为充分发挥文化力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
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对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辩证关系的深刻把握。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深刻指出,“从根本上说,文化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力量为文化力量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然而,任何经济又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进入新时代,总书记突出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就是要充分挖掘利用文化资源,促进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和活力,使文化“软实力”不断转化为经济“硬实力”。
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路径的深邃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就是要深刻把握文化建设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进而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强大力量。
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对江苏经济大省挑大梁着力点的精准指导。从“社会文明程度高”、“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研究“人文经济学”、“探索新经验”到“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高度赋予江苏文化建设一系列重大使命、提出一系列重大要求。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就是要以挑大梁的“着力点”找准工作的“落脚点”,聚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积极探索以人文经济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充分认识江苏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和勉励充分说明,江苏在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上具备有利条件和基础优势。
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是文化赋能的历史根基。江苏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人类非遗项目12项,国保单位251处、国家级非遗162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全省共有备案博物馆362家,国家一级博物馆26家,2024年接待观众总数约1.4亿人次、位居全国第一。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等地域文化,凝结出开拓创新、唯精唯专,崇文重教、经世致用,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等鲜明精神特质。
富集的科教智力资源是文化赋能的坚实支撑。江苏拥有普通高校175所、数量居全国前列,“双一流”建设高校16所、数量居全国第二,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约占全国高校1/10。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84个、专业学位博士点87个,6个社科类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建成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及51家基地,遴选设立11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智库研究不断加强,推出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活跃的市场经营主体是文化赋能的活力所在。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2000余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3家企业入选2025年全国“文化企业30强”和“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建成国家级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49家、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12家,共有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6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涌现出一批科技类文化企业,包括独角兽企业7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3家、瞪羚企业56家、高新技术企业1824家。
丰富的优质文化供给是文化赋能的重要依托。设区市、县级、市县两级全国文明城市占比等均居全国第一,“张家港经验”“马庄经验”持续推广。率先建成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形成城市“15分钟文化圈”、乡村“十里文化圈”,建成使用“江苏公共文化云”平台。不断丰富“文明实践+”应用场景,“春风润心”“点亮星夜”“温暖秋冬”等品牌活动广泛开展。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推出一大批精品力作。创新实施“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文旅促消费、电影消费惠享等活动带动产品“吸粉”、消费“吸金”。
大力推动江苏在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上走在前、做示范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既是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内在要求,也为更好发挥文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战略作用提供了行动指南。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探索新经验”重大任务,锚定文化强省建设目标,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为江苏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突出固本培元,增强人文引领和支撑力。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将深厚人文积淀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强化以文铸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加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研究,建好用好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江苏理论宣讲共建共享平台,编撰通俗理论读物、制播通俗理论节目、推出融媒体理论产品,更好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强化人文驱动。把建设人文江苏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持续实施规划师下乡、艺术家驻村、乡村旅游辅导员驻村、乡村主理人共创等系列计划。持续深化人文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着力打造人文经济学研究高地和实践样板。强化智力支撑。加快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强社科研究平台和力量资源的统筹整合,加大高水平决策咨询成果供给。建强用好各类智库,突出成果的决策影响力和实践转化导向,推动相关研究更好为“策”而“谋”、出“谋”为“策”。
突出成风化人,增强精神塑造和推动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提升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更好将精神文明势能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聚力公民素质提升。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八礼四仪”养成教育、“童”字系列美育教育。深入开展“道德的力量”先进典型事迹巡演,强化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江苏文明实践云平台”建设,开展“文明微治理”行动,深化文明交通行动、文明旅游倡导工程,加强大型体育赛事文明引导,推动道德讲堂全面融入文明实践。推进书香江苏建设,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创新城市文明建设。积极探索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的有效路径,构建多元立体的城市文化空间。以建筑、老字号、地名等城市文化载体为阅读对象,广泛开展“读城”行动,打造“大众参与的城市文化活动”。加强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利用,推出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项目。统筹城乡文明发展。把握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交汇点,推动城乡结对、区域挂钩,构建城乡文明共建共享机制。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的枢纽作用,创新开展“三优三进城”活动,促进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城乡文明交流互鉴、城乡需求有效衔接。
突出提质增效,增强消费激活和拉动力。顺应新时代消费需求、消费群体、消费偏好的新变化,促进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培育更多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以高品质文化消费助力扩大内需、提振经济。创新文化供给新机制。完善文艺创作生产全领域协同、全要素集聚、全链条推进、全周期扶持、全过程推广工作机制,聚焦重大题材、重点项目实施系列文艺精品创作计划,进一步打响“紫金”文化、“扬子江”文学品牌。优化文化供给新路径。持续深化博物馆改革,健全完善“1+13”全省博物馆联动巡展机制,着力提升藏品“能见度”、文创“开发度”、游客“体验度”。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持续举办“家门口”看大展、赏好戏、享非遗活动,精心组织“非遗生活荟”,深入实施“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业态新提升。推进文化+工业、+农业、+旅游、+体育、+商业等,打造更多融合发展新模式和文旅新亮点。制定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行动计划,推进旅游景区“焕新行动”和旅游度假区品牌提升计划,推出更多近悦远来的网红打卡地。构筑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提振文化消费,打造一批“必购、必吃、可玩、可观”的文商旅体健融合消费场景。深入开展“江苏影视剧热门取景地”宣介活动,推动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扬州影视基地、昆山电影梦工厂等开拓“影视+异业”合作,打造综合性文化消费空间。持续深化电影惠民消费活动,加强周末档、非档期影片供给。充分发挥城市足球联赛的撬动作用,广泛开展“跟着赛事去旅行”“乐享精彩赛事寻味中华美食”等活动。
突出转化创新,增强文化创造和影响力。用好用活历史文化资源,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产业,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贡献度。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持续推进江苏文明探源工程、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实施基因解码和激活行动。进一步提炼和推介好江苏特色文化IP,着力打造长江、大运河、昆曲、民乐等文化符号。围绕“影响世界的江苏人和事”开展系列创作传播行动,推出更多具有标识性、影响力的精品力作。让新大众文艺“热起来”。完善扶持政策、搭建展示平台,发掘有潜力的从业者,引导其创作更多高质量、正能量的文艺作品。着力建设“15分钟城乡品质文化服务圈”,广泛开展“民间大舞台”等文化惠民活动,不断激发群众参与活力。让文化产业“强起来”。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文化领军企业和特色文化产业集群。贯彻落实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制定江苏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构建技术领先、业态多元、链条完整、生态繁荣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来源:《群众》杂志2025年第12期
作者: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徐 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