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主页 > 要闻推荐

中国书协负责人就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答记者问

来源:中国书协、江苏省书协 

自2023年9月《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征稿启事》发布以来,各团体会员精心组织,广大书家踊跃投稿,经过初评、复评、终评和面试,入展名单现已公布。就作者普遍关心、社会高度关注的相关问题,《中国书法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和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李昕,现将访谈内容整理如下:

记者:中国书协对本届国展的组织模式做了较大调整改革,经过评审检验,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李昕:十三届国展着力推进“做人的工作”和“推动书法创作”深度贯通,这是繁荣发展书法事业的重要契机。紧扣“做人的工作”这一任务,按照“全国书协一盘棋”的工作思路和“上下联动、协同运行、赋能基层、服务书家”的安排部署,把工作平台搭建给团体会员,把创作舞台提供给基层书家。复评阶段中国书协会员作品入围8350件,较上届增加10%。各团体会员花功夫、下力气宣传动员、培训交流、服务保障,提高了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了更多会员不断精进、突破自我的信心和勇气,老作者、骨干作者积极踊跃投稿,参展热情和创作动力有效提升。依托“结对子·共发展”等机制,各团体会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均有书家入展,新文艺群体、高校书法专业学生入展比例提高,书法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进一步改善。聚焦“推动书法创作”中心环节,评审重视作品的基本功和技法锤炼,更着意于意蕴和情性、积淀和内涵。入围作品中,中国书协会员占比54%,比上届提升近10%,这说明会员在推动高质量书法创作中优势和实力明显。尤为可喜的是,港澳台与海外华人书家创作成绩亮眼,共有11件作品入展,这进一步激励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书法走向世界。评审坚持中华传统审美风范,在尊重评委艺术主张、价值标准、审美判断中寻求最大共识,结果符合当前书法创作发展实际,符合艺术发展阶段特征,体现了当代书法的审美取向。

记者:本届国展评审工作在总结既往经验的基础上,还推出了哪些措施?

李昕:在吸取历届国展评审有益经验基础上,听取团体会员、资深评委、专家学者等意见建议,结合实际作了调整优化。一是完善评审机构设置。评审机构包含审议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审读委员会、监审委员会和学术·媒体观察团。审议委员会为新增机构,负责把握评审工作导向、审定评审结果。各委员会职责清晰、相互配合、互为制约。二是规范遴选评委。在文联机关纪委监督下,在专家库中抽选组成各书体评审委员会。评委中既有书坛名家,亦有中青年骨干,在本书体领域内具有较高认可度。首次举行聘任仪式,增强荣誉认同、提升权责认知、强化履职意识。三是严格执行评审纪律。明确评委、监委等人员职责,签订廉洁保密承诺书,严格落实评审组织与评委遴选分离要求,严格执行相关回避制度,严肃评审纪律,确保评审工作公平、公正、规范、科学,不搞迁就照顾、不搞人情关系,以制度立规、用作品说话、按水平考量。四是有序做好面试工作。400余名作者参加面试,在核验作品是否存在代笔代刻行为的同时,综合考察作者的自然书写功底和实际创作能力,突出评审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记者:本届国展评审应用信息技术,这些措施对于实现评审的客观公正起到哪些作用?

李昕: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为确保国展评审这一系统工程实现“公平、公正、高效、优质”提供了技术支撑。一是引入糊名机制。将参评作品题签落款涉及姓名、地名信息等进行模糊处理,力避人情等因素干扰,回应社会关切。二是预览整体作品。复评初始,通过评审系统预览功能,实现对参评作品形成整体认知,有利于综合把握和总体判断。三是采用高清视效。等比例呈现完整作品,并可高清放大作品局部,利于把握整体气息,研判作品细节元素,提升评审效能。四是采用独立表决。复评即时表决阶段,改评委一票选上制为全体评委独立表决制,尊重每位评委意愿表达。五是引入二维码评审。以二维码代替传统评审号码,避免拉票串票。

记者:推动书法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评审导向很关键。本届国展是如何通过评审导向引领创作发展的?

孙晓云:评审工作坚持“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理念。植根传统,就是把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美学精神作为创作的根基和资源。鼓励创新,是鼓励作者在沉潜传统、融古汇今、坚守正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汲古生新。艺文兼备,旨在引导书家更加重视文化积累,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多样包容,强调风格选择、审美取舍要兼收并蓄。多样包容不等于无差别选择,千年一脉的雅正书风和正大气象,永远是时代的主流审美,堂皇正大、刚健敦厚、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从来都会备受推崇。从入展作品综合来看,植根传统成为主流,守正出新成为共识,作者更加注重艺术本体的表现,强化回归自然书写,风格面貌丰富多元,取法范围拓展外延,笔墨功力普遍提高,过度形式制作明显减少。当然,我们既要看到成绩又要直面问题。遴选出兼具传统根基和创新内涵的精品力作是评委的共同愿望,国展展示的是阶段性成果而不是长期发展的成就总和,体现的是当前书法创作的相对高度而不是绝对高度,要辩证看待国展、客观对照现实、理性面对问题。

记者:针对业界普遍关心的书法创作同质化问题,在评审中是如何回应的?

孙晓云: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同质化现象。当今常说的同质化,特指某些为入展而苦心经营的创作行为,比如部分作者师法前贤浅尝辄止,学习今人追波逐流,轻内容、重形式,轻自然书写、重制作设计,这种风格程式化、技法套路化倾向是不可取的。中国书协近年来通过一系列举措,引导书家守正出新、淬炼精品,取得一定成效。通过分书体、分字号、分书风悬挂作品,以利评委对比分析,把握同类型作品比例,规避风格趋同作品入展数量,同质化扎堆现象明显弱化。相信这些作者只要认识到问题所在,坚守艺术理想,端正创作观念,下苦功夫、坐冷板凳,久久为功,这一问题就一定会有所改观。

记者:本届国展继续加强作品审读,有关审读工作是如何展开的?

孙晓云:一是坚持合理适度,把握好艺与文的关系,注重理性判断,审慎尺度把握,既不因艺轻文,也不因文轻艺。二是坚持学术规范,把握好纠错与包容的关系,核查问题从严、判定上下从宽,问题严重者淘汰,一般问题适度宽容对待。三是坚持切时所需,把握好作者当前文化现状与日后涵养提高的关系,既查错纠误,又不妨碍作者创作潜力的发挥和艺术理念的呈现。四是坚持双向把关,把握好评委与审读专家综合研判的关系。双方共同审读并提出问题,明辨是非甄别正误,最终由评委独立判断,决定作品上下取舍。进一步调整完善审读工作职能,使得审读兼具文化性与艺术性双重视角,综合分析存在问题,平衡考量艺文关系,减少主观性经验性误判的可能。审读的目的不是淘汰,而是强化创作风气引领,树立精品意识。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的好作品,一定是文质彬彬、艺文兼备,不能偏执一端,不能瘸腿。审读中发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文本与文字两个方面,常识性错误仍然屡见不鲜,有的作品书写水平很高,但不得不忍痛割爱,当然,现有入展作品也并非每件都是无懈可击。实现艺文兼备,任重道远。

记者:本届国展三个展区正在紧锣密鼓布置筹备,社会各界期待展览的开幕,请两位谈一下对书法艺术发展的期望,寄语广大书家和书法工作者。

孙晓云:本届国展十分值得期待。三个展区先后推出国展与特展,纵向呈现出中国书法从历史中走来的基因序列,基因序列决定了今天书法发展的基本属性和发展方向,只有赓续中华文脉,历史长卷才能不断续写。分书体展览横向形成当代书法创作展示的长卷,每一位入展作者将把国展作为终身修习书法追求中的历练和激励,并在这幅时代长卷中留下浓重绚丽的笔墨。

李昕: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之际,我们将努力以一届圆满精彩的全国展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回应社会关切和业界期待,推出一批赓续历史传统、文化内涵深厚、笔墨技法精湛的书法篆刻作品,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文化精神和时代内涵,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历程,凝聚起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贡献书法人的时代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