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云《千字文》《百家姓》书法临本推荐
来源:江苏文艺网
书法,是汉字,也是艺术,不仅承载了优秀的典籍文化,也书尽历史铅华与时空斗转,传承着中华文脉的优秀基因。
《百家姓》《千字文》作为中华传统蒙学经典,亦作为中国智慧的结晶,从古至今,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启智增慧的光芒。
如何通过书法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展现其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百家姓书法临本》和《千字文书法临本》就是这样一套兼具书写技法练习和经典内容赏析功能于一体的系列文创图书,让书写随身行,让经典轻松读。
《千字文》,原名《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是南北朝时期周兴嗣所编纂。全文为四字韵文,由一千个无重复的繁体汉字组成,对仗工整,音韵谐美,条理清晰,文采斐然。这篇《千字文》值得名垂千古的原因不仅是在短时间内把一千个不同的汉字仿效《诗经》的四四句式,做到音节顿挫抑扬,朗朗上口,文字优美流畅;而且在内容上还以儒学实践为纲、交叉诸多常识,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头,“谓语助者,焉哉乎也”结尾,写出有关天文地理、自然历史、农耕礼祀、人伦道德、人情世故、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俨然一篇言简意赅的“中国文化纲领”。
《千字文》距今已流传了约1500年,它不仅是一部流传广泛的国学基础读本,而且作为书法练习的范本,古代著名书法家智永、褚遂良、孙过庭、张旭、怀素、宋徽宗、赵孟頫、文征明等都有书写《千字文》的书法作品存世,敦煌出土文书中也有《千字文》手本习字的断片。可见,利用《千字文》习字及练习书法自古就很普及了。
与《千字文》并称的《百家姓》,也是一部广为流传的习字蒙学读物,成文于北宋初年,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易学好记。它对于中华姓氏文化的起源、演变,以及学习汉字和传承中国优秀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与《千字文》《三字经》合称“三百千”。虽然时代变迁,但“三百千”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础读物,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至今仍然被人们熟知和传颂。
同时,这些短小精悍的国学经典,不仅流传在民间,也流传在宫廷朝堂,受世代读书人进行书法练习,成为书法学习的范本,造就很多经典的书法作品,一代代流传,又再次被后人摹写、临习、传颂。
在当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人民渴求传统文化的滋养,渴求心灵的归属,习书练字便成为茶余饭后的爱好和修身养性的方式,中央电视台“中国书法大会”的热播,加深了书法与当代文化的链接,也展现出更多热爱国学的人对书法学习的渴望。
此套“行走的书房”文创书法字帖,在融合创新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为传统文化如何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尝试。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女士常说,作为书法实践者她深切地感受到书写应该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常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自然体现。这些年她躬身推广书法事业,乐于借助出版的形式推动全民阅读,她通过手书一部部经典,让书法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更好地推动书法普及工作,激发广大读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的热情,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孙晓云书法临本”这套书有多处闪光的巧思和创意,并加以多种元素巧妙的结合,可谓独树一帜,特别贴心。
首先,“便携、随行、精巧”是这套书的特色之一,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闲暇之余和旅途之余随时随地练习书法的需求,全书在整体装帧设计上强调了便携性和典雅性,轻型硬挺的一个小盒子里面文房俱全,里面除了主体《千字文》《百家姓》书法楷书临摹字卡外,还有临写的宣纸、灰色墨毡(用于垫写书法)、书法全文的拉页、便携钢笔式毛笔,以及6支替换墨囊和吸墨器。这种随行装,节约了时间,压缩了空间,不用铺陈繁琐的笔墨纸砚,只需携带一个小盒子,便可实现书法伴我一路行的书写及阅读需求。犹如一套“行走的文房”伴随身边,成为这套书的初衷。
其次,经典的书法字帖和优秀典籍结合,饱含了孙晓云老师前期出版过的“中华国学德育经典”系列书系的精髓。把临习书法和诵读国学的巧妙结合,满足了大部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的需求,市面上此类创造性结合的书籍较少,甚至这样精美的文创包装也足以让人爱不释手。书法和中华典籍珠联璧合,不仅适用于日常书法习字、亲子互动诵读,还是学礼赠送、交流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文化礼品。
最后一点,很多读者在临习字帖时没有正确方法指导或者准确的示范,书写时常会困难重重。这套书就附赠了孙晓云老师亲笔授书的视频,用手机扫描书页的二维码,即可观看凤凰易学平台孙晓云书写本书的视频,细致清晰的书写过程和运笔方法可一目了然。多媒体的融合,使现代阅读方式更加立体、更高效、更有参与感。如果想在理论上更一探究竟的话,可以再读读孙晓云《书法有法》这本著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知行合一的学习书法和国学,一定能如愿以至,步入理想的书法殿堂。
这套可以随时随地练习书法+阅读的便携卡片式书法字帖,再附载视频融合,更能贴近生活、走近大众,浸润到我们日常中来,甚至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之余、假期或旅行之时,都可以信手提笔临习书法,让生活增添文墨书香之韵,更增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