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主页 > 要闻推荐

大型新编扬剧《郑板桥》亮相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

 来源:江苏文艺网

一声道情韵悠长,一生传奇恒久远。11月15日晚,由扬州扬剧研究所主演的大型新编扬剧《郑板桥》在杭州金沙湖大剧院上演,这也是扬剧艺术第三次登上中国戏剧节的舞台。演出结束后,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授予《郑板桥》“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参演证书和纪念牌。

全国戏剧界最高舞台

扬剧第三次登台亮相

中国戏剧节创办于1988年,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全国戏剧界展示优秀戏剧创作成果的重要平台,是我国戏剧艺术领域最高规格、最高水平的艺术盛会。

在杭州举行的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荟萃2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34台入选剧目和1台特邀剧目,涵盖京剧、秦腔、越剧、黄梅戏、扬剧等15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音乐剧、儿童剧、芭蕾舞剧等戏剧艺术门类。

在此之前,《郑板桥》已经入选2023江苏省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巡演、2023年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投入剧目、2023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剧目会演等。

2009年,2017年,扬州扬剧研究所的《县长与老板》《史可法——不破之城》都参加过中国戏剧节,这次是扬剧第三次在全国最高的戏剧舞台上绽放光彩。

郑板桥两度客居扬州

千秋不变的人格魅力

扬剧《郑板桥》讲述了郑板桥客居扬州,卖画为生,得县令之助,应科入仕,又因擅自放粮被免,重回扬州。踏遍红尘,不改初心……全剧通过郑板桥与妻子饶五娘之奇缘、与官员卢抱孙之聚散、与盐商张从之恩怨、与曹雪芹之偶遇,展开对清代扬州琳琅满目的市井描绘,用虚构的人物关系结合板桥先生以“怪”出名的民间故事,创造出具有现代审美意象的,不媚权贵、体恤百姓、平易近人、清正廉洁的郑板桥。

这部剧的基调是轻喜剧,剧中郑板桥智斗张从,携妻骑驴回扬州,贪吃狗肉上当的片段,不断引起观众们的会心一笑。但是在轻喜剧的幕布之后,是郑板桥一生立于天地之间的人格魅力。

正如最后一段酣畅淋漓的唱词所唱的那样:“我却似破盆之兰、四时不谢,风前之竹、百节长青,山巅之石、万古不败,一笔一画、墨痕凌云,咬定青山、意气坚劲、瑶琴为伴诗为枕,坦荡荡千秋不变一书生!”

今晚前来看戏的,大多是杭州的观众。整场演出笑声不断,演员谢幕时掌声雷动。杭州观众陈树志感叹道:“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过扬剧,我是好奇来看这场《郑板桥》的,看完之后非常惊喜,故事很诙谐很轻松,唱腔更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太好听了。下次有扬剧来杭州演出,我肯定还要来。”

扬州文化温暖而包容

三幅画串联演员表演

演出成功后,《郑板桥》的主创人员也阐述了各自的创作心得。

编剧罗周说,郑板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她就是想以郑板桥两度客居扬州的故事为线索搭建整剧,其中既有史实部分,也有民间段子。郑板桥这30年的后半生,融合着时代的变化,人生的沉浮,情感的离合。这是轻喜剧,却能让观众们在欢声笑语的过程中,有着深切的人生体悟。

罗周说,郑板桥的人生其实也是比较平淡的,没有大起大落,所以在民间流传着的那些趣味盎然的小段子,就都是郑板桥的灵魂。郑板桥画兰、竹、石头,是因为这些都有着高洁并不变的气节,希望自己也成为千秋不变之人。郑板桥所处的时代,社会纷纭,人物和事物都在变,只有郑板桥,如同山顶的石头,扎根的竹子,幽谷的兰花,始终没有改变,他的人生没有一刻的屈就和凋零。

这部《郑板桥》的背景也是扬州文化的大集成,剧中有高雅的虹桥修禊,有热闹的市井生活,当观众走进剧场时,就已经看到最美的扬州了。走进扬州,会发现被一种巨大的文化所包容着,而这种文化是很亲切的,温暖而包容的。无论什么人,都能感受到扬州文化的舒适度。

作为导演,韩剑英介绍,剧中郑板桥的三次作画,画兰、画竹、画石头,就是他执导的主题。三幅画就是整台戏的支柱,郑板桥画到哪,戏就演到哪,画在流动,舞台也是流动的,每个细节都是由演员的形体完成。演员就是根据画的位置进行演出,比如“吃狗肉”就是在上场门,“偷儿”就在下场门,那是因为画在那里。

李政成演活郑板桥

每位演员都在戏里

刚刚获得新时代中国戏剧(生行)领军人才称号的李政成,今晚在舞台上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作“不是演行当,而是演人物”。或者说,舞台上就是一位郑板桥,表演的痕迹已经近乎于无,特别是他表演画三幅画的戏份时格外精彩。他画兰花的时候,是意气风发,潇洒飘逸的;他画竹的时候,是愤慨于心,怒其世道的;他画石头的时候,是历经沧桑,大彻大悟的。李政成在表演三种状态时的身体形态也是不同的,或挺拔或佝偻。这是一种文戏武唱,虽然看上去是文戏,但是没有武戏的基础,根本演不出来这种效果。

李政成说,自己在舞台上扮演过很多角色,只有之前多年的积淀,才敢演郑板桥这个角色。在李政成看来,郑板桥主要特点就是一个“怪”,他不媚权贵,不染一尘,平易近人,清正廉洁。在表演中,声腔的运用,形体的设计,既有戏曲的本体,也有自己的理解,他始终在用守正创新的做法去演,赋予人物更鲜活的形象。

在整个排戏的过程中,让李政成印象最深的就是开场那一出戏,大家所熟知的《板桥道情》开场,随后郑板桥站在桥上,看着桥边的一丛竹子,就是这么一个场景,但是自己怎么站,表达出什么样的心态?开始导演怎么都不满意,后来李政成就把自己想象成一杆竹子,是和那丛竹子有着心灵上的交流的。就这样一个场景,就排了两三天。万事开头难,有了这种心态的体验,接下来的戏也就好排多了。此外,还有一个画竹的场景,当时的人物情感是激愤的,所以不能仅仅用戏剧手法去表现,而是融入了舞蹈、太极等身段表演,形体有些夸张,更好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今晚的演出中,可谓每位演员都在角色里。比如扮演张从的张卓南,有一场戏是他站在高处,模仿在白塔上撒金箔。因他体重较大,所以在排戏时,需要4位演员协助。尽管如此,还是摔倒了好几次,但是为了舞台呈现,他依然迎难而上,将一位为富不仁、性格奸诈的盐商形象,表演得刻木三分。

还有扮演郑板桥丈母娘饶刘氏的沈仁梅,这是一个虚构出来的人物,在剧本中也是着墨不多。沈仁梅先是揣摩一位“丈母娘”的心理,郑板桥是有才,可是没钱啊。她应该是如何走路,如何说话,对于这门亲事又该是什么样的态度?在导演的指导下,动作一个个设计,台词一句句打磨,终于将一位憨憨的,有点势利,但又真心为女儿幸福着想的老太太,表演得栩栩如生。

随波逐流的卢抱孙,贤惠知理的饶五娘,潇洒落魄的“扬州八怪”,贫寒窘迫的曹雪芹……舞台上的每个人物都是形神具备,唯有全情投入的全体演员,才有在中国戏剧节上完美呈现的《郑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