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周:加强队伍建设 构筑文艺高峰
来源:江苏文艺网
加强队伍建设构筑文艺高峰
罗周
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
10月16日上午10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我与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一起,集中收看了开幕会直播盛况,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身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有效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满怀热忱、砥砺前行!
时间之河永无停歇,我们既要面对过去,也要迎向未来。既怀抱向我国古典文学传承的谦逊与智慧,又拥有向下一个十年、百年开拓的气魄与创造力;既能虔敬地接过前辈的经验成就,将之化入骨血,成为自身的积累,也能谨慎而坚毅地前行,为后人引领方向。
2022年,我完成了表现《新华日报》峥嵘岁月的话剧《新华方面军》;反映苏州工业园区变迁发展与新时代风貌的昆剧现代戏《苏味面馆》;聚焦钱学森和蒋英夫妇、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锡剧《燕双飞》;绘写关心人民疾苦、矗立艺术丰碑的名士郑燮的扬剧《郑板桥》;讴歌共产党人坚定信仰、无私情怀的淮剧《我的父亲》(合作)等。并整理改编了《牡丹亭》《蝴蝶梦》等昆剧名著。在小剧场写作上也努力开拓尝试,完成了“十年禁渔,洗脚上岸”题材的小剧场柳琴戏《渔歌》(合作)、以《千里江山图》为题材的小剧场扬剧《千里江山》等。我编剧的红色题材作品锡剧《烛光在前》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红色题材昆剧《瞿秋白》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自2019年以来,《梅兰芳·当年梅郎》《眷江城》《瞿秋白》这三部昆剧现代戏的成功上演,为昆剧这一古老剧种对接表现现实生活做出了有益拓展。
总书记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有赖于一代代青年编剧的投身、共进。
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青年编剧人才的发掘培养,以“紫金戏剧文学奖”、“重点题材剧目创作辅导孵化”、“江苏戏剧讲坛”等活动为平台、为抓手,深入实施江苏艺术创作源头工程,不断发现人才、扶持人才,帮助年轻人加强品德修养、提升业务水准,引导他们守正道、走大道,鼓励他们多创新、出精品。我们还深入实施了走基层采风观摩活动,2021至2022年,我带领院专业人员先后走访了宜兴、东台、沭阳、常熟、昆山、盱眙等11个县市,与各地文艺工作者交流沟通,扩大了创作视野,也强化了责任担当。
2022年,我院面向全国发布《重点题材剧目创作辅导孵化活动启事》,围绕江苏现实题材大型剧目与小剧场剧目,征集青年编剧剧本选题并进行数轮一对一授课,持续指导作者直至剧本完成。进而联系专业院团,推动剧本孵化。迄今已有《吕凤子》《窑湾往事》《千年一叹》等作品完成了首演或连排;《运河儿女》《小楼风影》《红豆》《地之子》等作品已与院团对接;并及时通过《剧影月报》、院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做好宣传推广。给青年编剧更多机会、信任、耐心,真诚、热情地倾听与引领他们,因材施教、稳步前行,他们一定能够逐渐成长、成熟,给舞台、给艺术、给人民、给时代带来更多惊喜。
展望未来,在创作上,我们将立足本院、面向全省乃至全国,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弘扬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艺术精品;二是弘扬革命文化,加强红色题材创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三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古典题材创作,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在人才培养上,我们要认真履行职责使命,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一是在剧本征选和辅导过程中,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二是坚持戏剧创作高质量发展,通过提高作品品质、增强作品感染力,吸引观众走进剧场,提升观众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格调;三是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鼓励、引领创新实践,优化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为建设、壮大全省编剧人才队伍夯实基础;四是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活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观摩优秀剧目,了解行业动态,吸取成功经验,创作更多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牢记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作的灵魂,以现实生活为创作的源泉,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历史担当,以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为目的,为推动戏剧艺术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