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主页 > 要闻推荐

坚守人民立场 繁荣文艺事业

编者按 今年5月23日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这条“文艺发展道路”上,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举行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讲话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

为纪念《讲话》发表8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繁荣》周讯邀请省文联部分老同志撰文,笔谈学习体会、心得感悟,共同畅想江苏文艺“高处再攀高”的美好明天,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以镜头聚焦人民 感悟伟大时代

沈 遥

我是一名从事文联工作和摄影创作40多年的文艺工作者,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重温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令我心潮澎湃,感慨良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活中指出:“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在我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回望来路,我在长期的文艺工作和艺术实践中,是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所展现的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艰苦奋斗,不断开拓的精神风貌无时不刻地在感动和吸引着我,给我提供了泉涌的艺术灵感,丰沛的创作资源和不竭的工作动力。我曾经工作过的江苏省摄影家协会,长期以来,组织并带领全省广大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深入生活,扎根基层、面向社会、聚焦人民,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反映伟大时代精神风貌的优秀作品,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通过举办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图片展示活动,宣传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向上、富乐安康的精神风采,起到了鼓舞人民不断奋进的精神斗志,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结合自己长期工作的实际,我深刻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所体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光辉,讲话中提出的许多新理论、新思想为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生活是文艺创作不竭的源泉,人民是文艺创作永恒的主题。作为新时代的一名老摄影人,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瞄向基层,聚焦人民,对焦时代,努力拍摄出能够反映时代精神风貌,具有中国特色的摄影作品,用图片讲述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的感人故事。

文艺创作的层级区分

丁 浩

当前,我省网络文艺的兴起对传统文艺创作形成了挑战,大众化的文艺热情淹没了精英的文艺创作,文艺产品与时俱增的数量掩盖了日渐稀少的精品力作,普通民众对大众文艺的热情远远超过了在高雅文艺作品鉴赏方面的兴趣。文艺发展出现了精英文艺与大众文艺对峙的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省文联需要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引领下,通过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求得文艺生态的平衡。因此,有必要对文艺创作进行一种层级区分。将那种以追求思想的深度和艺术的独创为旨归的文艺,或以追求高尚的审美情趣,凸显其审美特色的文艺,称之为“精英文艺”,以体现我省文艺创作的最高成就,借以凝聚当今时代的人文理想。相对而言,那些流行的、时尚的、热门题材的文艺作品,包括那些把文艺创作当成个人消遣和兴趣爱好的文艺作品,称之为“大众文艺”,以体现一定时期普通民众精神文化娱乐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也借以反映一定时代的文化时尚和文化趣味。

进行文艺创作的层级区分,十分重要。有了这样的区分,才能使用不同的评判标准,引导不同形态的文艺发展,以期在出现更多精品力作的同时,使大众文艺获得更为全面的普及。这两个层级,最终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戴中礼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在“为人民大众”的旗帜下,广大作家艺术家深入实际火热的革命斗争一线。为着解放、自由而投入革命斗争的“人民”群像,第一次屹立在文学艺术的长廊里,开启了“人民文艺”的新时代,也为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树立了“人民”这座艺术的丰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讲话》的基本原则,开创性地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纳入“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体系,明确提出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思想文化阵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紧迫。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绝不能“为艺术而艺术”,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绝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犯方向性错误。要扑下身子,深入生活,甘当小学生,从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汲取能量,从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让文化自觉启迪文化自信

魏 敏

人的自信,源自对自身的了解,对个体生命基因里流淌的文化特质的认知。

前些时日,我在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的一位歌者身上,找到了共鸣。他叫齐·宝力高,一位七十多岁的马头琴演奏家,是“活化石”般的蒙古族音乐传承人。咋一出场,他一席蒙袍,一脸皱纹地站在来自台湾的年轻女歌手旁边,有些局促,有些相形见绌,而当他拿起马头琴开始演奏,便立马活色生香,自带光环。在后来的对话中,当主持人提到这个细节时,他笑道“我为马头琴而生,为码头琴而死。马头琴一响,我就是整个世界。”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跟他苍老憨厚的笑脸完全不相匹,可这就是他骨子里的自觉,这就是他的文化自信。

而艺术创作情同此理。初到省文联时,当听说把我安排在省舞蹈家协会,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那个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火遍大江南北的《丰收歌》,后来认识了她的创作者黄素嘉,一个以舞蹈艺术为生命,以讴歌火热的生活为己任的老艺术家,正因为她以独特的视角,和长期深入生活的体验,才“唱”出了一曲充满时代气息,又富有江南水乡极高辨识度的《丰收歌》;再后来认识了应志琪,她的《小城雨巷》更是把江南文化的风韵如诗如画地植入了人们的脑海,成为永远的经典。近年来,在江苏舞蹈“莲花奖”中,也涌现了一批批优秀作品,创作队伍也不断的年轻化。其中尤以在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的获奖作品《雨花石的等待》为代表,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在立意上本土化、在创作上个性化、在舞台呈现上风格化做到了极致而获得的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在迎接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的殷切嘱咐,让文化自觉启迪文化自信,把文艺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太湖渔民喜获新生活

(上世纪50年代 顾东升摄)

愿望(上世纪60年代 顾东升摄)

名医下乡

(上世纪60年代 顾东升摄)

革命故事会(上世纪70年代 顾东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