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 ——我的文艺批评观
来源:江苏文艺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我长期从事文艺评论和文学研究,目前担任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习总书记的这一番讲话,使我深受鼓舞,也深受启发。我始终认为,无论是从事文艺创作还是文艺评论,都必须学习和贯彻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都必须要立足生活、关注社会、服务人民,敢于批评,善于批评。现在,我结合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谈一谈我的文艺批评观:
一、履行自己崇高的职责。文艺评论工作者首先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具体而言就是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弘扬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在这商品化大潮滚滚而来的时代,在这人的欲望得到充分释放的时代,在这西方各种思潮不断涌进的时代,在这崇高和伟大不断被消解的时代,批评家们尤其需要履行自己的职责,践行自己的使命,坚持自己的追求,保持自己的操守,面对各种批评对象,要敢于发声,敢于亮剑,切不可同流合污,和光同尘。
雷达《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一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文艺创作存在的浮躁现象源于两个尖锐的几乎无法克服的矛盾:一个是出产要多的市场需求与作家“库存”不足的矛盾,另一个是市场要求的出手快与创作本身的要求慢、要求精的规律发生了剧烈的矛盾。面对这些问题,批评家们如果还是遮遮掩掩、吞吞吐吐、瞻前顾后、怕东怕西、做老好人,那么,这样的批评必然是问题众多、漏洞百出、胡言乱语、行之不远的,也失去了它的时代意义、社会价值。文艺批评工作者必须敢说话,说真话,必须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二、发出自己真诚的声音。面对批评对象,批评家要不说假话,不说空话,不说套话,要说真话,努力发出自己真诚的声音。我从1985年公开发表的第一篇评论文章,到我最近的评张新科的长篇小说《苍茫大地》的文章,30多年,近百篇文章,不做泛泛之言,不为人云亦云,我尽可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发出真诚的声音。
发出真诚的声音,首先是要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每一次面对批评对象,我不从已有的资料或研究文章入手,而是先读作品,尊重自己最初的阅读感受,再收集资料,学习相关文章,从学术研究的高度进行分析和阐释。记得上大学时有一次我参加课堂讨论,是关于《威尼斯商人》的,我在初读作品时,感到对剧中人物夏洛克不应该是完全否定,于是,在发言时就大胆地讲了出来,当时我的外国文学任课老师是许汝祉先生,他点评时充分肯定我的观点有新意,但他不同意我的观点,他竟用近一节课的时间分析和阐释我的观点的偏颇之处,几十年之后,我发现对夏洛克形象的分析仍然有许多人的观点与我当年的观点是一致的。写本科毕业论文时,我也是先从我的阅读感受开始,我记得我在读《汉书》时,感到其中的许多篇章可读性很强、文学性很高,但学术界却只是充分肯定《汉书》的史学价值,关于文学成就都是一带而过,甚至都不提及,我却相信我的感觉,于是就以《汉书》的文学价值为研究对象和论文选题,记得当时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是张瑗先生,他让我一次次地修改,一直到临近毕业才同意定稿,使得我非常惶惑,以为有什么问题,事后张老师跟我交流时才说出原因,他认为我的选题好,有价值,只是学术功力还明显不够,所以才让我不断收集资料,认真打磨。毕业分配时,担任系副主任的张老师还因为我的这篇文章认为我适合从事学术研究而推荐我直接分配到了高校工作。回首过去,我深深地感念两位先生,是他们从我的发言和选题中发现了创新或者有价值的东西,还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我,这些创新和有价值的东西想来可能就是来自我最初内心的感受。
三、提升自己审美的能力。前面说的这两点,如果没有审美能力做基础或前提,那一切也就无从谈起。我在高校从事中文专业学生的教学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我感到提高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是提高审美能力的最重要的基础,而这恰恰是当前我国大学中文教育,其实也是基础教育存在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如今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已经完全应试化了,大学的文学史教学其实就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延伸,老师们基本先从时代背景、作家生平、创作道路讲起,思想内容是重点,每当讲到文体形式、叙事技巧、抒情方法、语言特色、审美风格等这些能够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这些形式要素时,绝大多数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言之无物、照本宣科,因为这些从事文学史教学的老师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这些教育和训练,自然也就不具备传授的水平和能力。加之,我国的几千年文学传统多强调文艺的载道功能。这也就造成我们今天许多文艺批评文章的先天不足,即不擅长或者不会进行文本细读和形式批评,不会带领广大受众从作品中领略和感受抒情意味、艺术真谛、审美力量。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文艺批评工作者要尽快补上这一课,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我在写作博士论文和博士后出站报告时,坚持从文本细读和文本分析出发,尊重自己的阅读感受,将17年历史剧的形式研究作为文章的重点,论文共五个板块,激情形态、结构形态、语言形态、艺术风格就占了四个,在答辩时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回想起来,我的这种能力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我长期以来喜欢读书、注重文本细读,可见,提升审美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坚持和学习的。
需要说明的是,从事文艺批评工作,需要具备的素质是很多的,我从我长期的批评实践和艺术追求出发,自感这三点最重要,仅供参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