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主页 > 要闻推荐

让非遗更好地助力中华文明复兴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让非遗更好地助力中华文明复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连日来引发了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非遗专家学者、传承人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意见》的印发具有重大意义,这是继《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之后,中央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方面的又一重大举措。”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认为,《意见》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体现出党中央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高度重视;二是提出了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工作目标;三是对新中国非遗工作成就做了高度总结和凝练;四是立足新时代,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的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提出了加强保护的整体框架和紧迫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命题、新举措;五是系统提出加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的非遗保护课题,并提出东中西部协作和帮扶机制,将非遗与红色文化主题创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相结合,具有重大思想意义。“中国民协已经部署、正在筹备于近期召集专家学者和主席团成员专题学习这一文件,研究部署开展下一阶段的保护工作。”邱运华说。

中国民协副主席、大庆师范学院副校长郭崇林提出:“中国民协应充分发挥学科交叉、学者多元的综合优势,在做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资源挖掘保护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和创新;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生动呈现其独特价值和鲜明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虽然两者都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但相对而言,非遗是活态的,是以传承人为主体、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保护非遗就是要做好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与人民生活的结合,与中华文明复兴的结合,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活化利用、传承发展。”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

结合长年积累的民间文艺工作组织和管理经验,中国民协副主席、广西民协主席韦苏文表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通过节庆活动和对特色文艺之乡的调研和命名工作来加以保护和传承。韦苏文特别提到,未来的工作中,应加强对非遗名录文化空间的综合研究。“由于非遗名录是以项目出现,所呈现的文化事象是单一的,如果不做好综合研究,就无法对区域内的文化进行整体把握。如壮族‘三月三’就包含有三月三、拜山祭祖、拜龙母、五色糯米饭、壮族服饰、壮族山歌或歌圩、求花生子、抛绣球、碰红蛋、抢花炮、跳竹竿、歌圩传承人、山歌传承人、服饰传承人、抢花炮传承人等,如果仅从单一的名录去研究,‘三月三’的文化事象就不会完整。只有加强对非遗名录文化空间的综合研究,才能更好地彰显其魅力和价值。”

作为非遗专家,郭崇林从非遗研究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表示,应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建立多学科教学研究平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建设力量;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请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队伍培养建设力度。同时,应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和教材体系,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读本,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贺云翱同样表示,建议动员更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非遗事业中去,确保保护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为非遗保护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意见》的印发,对非遗传承人来说,具有更加直接的重要意义。作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传承人,中国民协副主席吴元新表示,在看到这份关于非遗保护的文件后,“感到无比激动”。“蓝印花布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作为传承人,这份文件让我感受到自己肩膀上文化担子的沉重,但也更加清楚我所做的保护传承工作的背后,有着国家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尊重。”吴元新表示,在对蓝印花布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自己一直以“立体式”传承为原则,通过染坊带徒、院校传承、社会培训等多方位的方法传承蓝印花布技艺。在吴元新的努力下,“创立博物馆、建立染坊、出版专著、院校教学、承接国家课题,形成了蓝印花布技艺传承的‘五架马车’效应,蓝印花布的传承道路越走越广”。

身处基层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感触十分真切。2013年被认定为上海市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陈华琼一直在从事顾绣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她表示,《意见》的印发“让传承人有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最开始被评定为传承人时,我只是强烈地热爱着这份工作,几年来,我深切感受到我从事的这份工作有多么伟大和神圣,感觉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我们一定要把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作为一项事业来做,发挥自己的力量,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四川省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钦斋泥塑代表性传承人李长青也谈到了自己作为传承人的心路历程:“几年前,我还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美术从业者,没有多少使命感和成就感,处在犹豫彷徨之中,不知要如何坚守自己的家传技艺——钦斋泥塑。恰逢中央出台一系列非遗保护政策,地方非遗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调研时发现了这项技艺,旋即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这些年来,钦斋泥塑被公示为非遗项目,我自己和父亲被评定为代表性传承人,我也把钦斋泥塑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如今,这项技艺的知名度提高了,我自己也开拓了眼界。《意见》的印发,让作为年轻一代非遗传承人的我对非遗工作更有信心了,希望自己再接再厉,趁此东风,做好传承、传播、弘扬工作。”

 
责编:王紫荆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