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4月1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视察美术学院、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重点教学科研成果展示、西体育馆,了解学校深化改革、人才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创新和服务国家发展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要锤炼品德,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考察的足迹,连缀起艺术与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融合协调发展的鲜明路径;高瞻远瞩的讲话,指出了包括艺术、美术等在内的各学科、各领域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努力方向。
立足新发展阶段,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文艺大有可为。当前,各学科、各领域迅猛发展、互通互联,包括美术在内的各艺术门类愈加深入地参与到学科交叉融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变革当中;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文艺激发创新灵感、文艺服务品质提升、文艺赋能乡村振兴,无不反映出服务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新任务新要求。
要立德树人,追求至善之美。任何艺术或科学、技术都立足于人、服务于人,对社会的贡献也取决于人的高度、境界和品位。科学、技术与艺术,殊途同归,至善即可谓之美矣。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一以贯之的精神,深刻诠释了美的实质和高度,更指明了崇德尚艺、以德为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社会谋求文明进步的时代语境中,锤炼品德是锤炼文明基石、拓展发展空间的应有之义,也是艺术与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更好地服务社会进步、提升人民生活的基础环节。要充分发挥文艺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润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至善之美。
要融合发展,塑造生活之美。当今社会,各学科、各领域加快互通互联,艺术与科技呈现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乃至殊途同归的鲜明趋势:一方面,没有美感的科技产品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新品质要求,审美诉求越来越成为产品高附加值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创新创造越来越跟跨界融合所取得的突破紧密相关,作为美的学科的艺术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服务城乡规划、服务产品制造、服务生活提升的领域当中。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这是挑战也是机遇,意味着文艺在新时代可以开创更多的应用场景和更广阔的天地。比如,引领生活潮流的全屋智能家居,其中就包含了科技之美与艺术之美的融合;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艺术参与并帮助刺绣、编织等农村初始产品或乡村基建的提升和美化,进而拓展产品销路、改善群众生活,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扎时代生活,用艺术激发创新,用精品回馈人民,在融合发展中塑造品质之美。
要以美为媒,传递文明之美。在文明交往、文化交流当中,艺术有着得天独厚的、超越语言障碍的特点和优势。即便是在当前较为复杂、充满分歧的国际环境中,人们对于艺术、对于真善美的共鸣始终焕发着人类共同命运的文明之光。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打造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至善之美,感知中国与世界美美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与文明情怀。
在开局“十四五”、迈向新征程的历史进程中,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艺术、美术提出的新要求、寄予的新期待,更好地发挥艺术美育化人、激发创新、推动发展的功能和作用,为服务人民美好生活赋能,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赋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文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