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主页 > 协会风采

【港城民间文艺人物志】(12)——冯家道

 

冯家道简历  

冯家道1971年11月出生在连云港市一个书香家庭。

连云港市文化界有些人称他是“年轻的老同志”,原因是他写的诗词朴实老道,没见过面的人认为他是一个年迈的老者。见到面后,才知道他只是40岁左右的“年轻者”。

冯家道,很多人认识他的人会说,没想到戴着近视镜、个头不高、文质彬彬、书生样的同志,竟然是打了10几年拳的武者。

这就是冯家道,酷爱文学,钟情武术。

 

从文的方面说,他是高级企业文化师,高级政工师,还是连云港市诗词协会副秘书长、连云港市品牌协会副秘书长,写过400余首古典诗词,发表过300余篇各类文学作品,在灯谜、文化宣传、民间文艺方面也有着过人之处。

从武的方面说,他是连云港武术协会副秘书长,是国家武术六段,国家一级体育指导员,国家武术二级裁判员,精通陈式太极拳,兼练通背拳和壁挂拳。

 

冯家道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已经有21年。无论是之前的云台运销公司、江苏金桥盐化集团,还是现在的连云港市工业投资集团,他对所在单位的企业文化工作都有着一定的贡献,从前期调研、制定方案、文化落地等,他都一丝不苟,精心尽力。企业内刊如《金桥盐化》、《连云港工投》,他在策划设计、栏目设置、文章编排、版面美化等方面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中国工业内刊评比中被评为一等奖。

冯家道痴迷于淮盐文化的研究。很多到过宿城连云港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的参观人员,都会对淮盐文化展览馆有着深刻的印象和较高的评价。那里从沙盘、实物、书籍、图版、多媒体等多角度的展现了淮盐文化的魅力,折射出了五彩斑烂的淮盐映像。该基地的徐校长说,淮盐文化展览馆从设计、资料搜集到建成,和冯家道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2014年国家最后一批非物质遗产申报过程中,他精心制作申报片、编写申报文书,并几上南京和北京,向专家求教,使“淮盐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他精心整理各类淮盐相关文章,编印出版了《盐乡神韵》一书;他细心搜集了淮盐相关的老照片,编印出版了《图说淮盐》一书。每篇文章和每张图片都从史海钩沉中体现出淮盐的独有风韵和文化之美。

冯家道对古典诗词执着而保守,他经常在夜深人静时,摒却白日喧嚣,淌洋在古典诗词中感受平平仄仄之美。他时常请教于李德身、孙绩元等诗词大家,时常发一些诗词理论和网络诗人探讨,时常在沿途的采风中创作出别出新意的诗词。他虽然四十出头,但比起年过六、七十的诗词老者更保守。有些老者崇尚诗词改革,以中国现有的拼音作为平仄依据,但冯家道却有不同意见,他说,既然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传统,必须遵从,如果不伦不类,还要传统做啥,写诗当依《平水韵》,写词当依《词林正韵》。就是因此如此,冯家道写的诗词严格按照格律,工稳严谨。

 

他写的诗词不是五花八门,而是突出专题,主要写盐文化的居多,盐场的每一处,都是他的关注对象,无论是盐滩、盐工,扒盐、养殖、卤池等等,他都留下了诗词。他有一次在徐圩盐场看到盐工向盐廪上堆盐,正值傍晚时分,夕阳下的盐廪高大壮阔,一首“霜天晓角”词便写了出来,词中写到“冬藏夏蓄,银岭春秋矗。试问根生何处,黄海角、天公育。    仰观云霭伏,谁能为此录。唯有赤乌深解,铺一片、汗盈掬。”

冯家道已经将诗词融入了他的生活之中,还有个偏好,就是在工作闲余之时,打开QQ群,在几个诗词楹联群中抒发一番,基本是群中上联一出,他会很快的时间对出下联,而且工稳优美,以致于被众多诗词群拉拢的对象。

冯家道的习武之道,还得从2013年说起,那时他时常患感冒发烧,听一位医生介绍,太极拳不但能强身健体而且能治病。一次偶然的机会,冯家道结识了连云港市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宁开阳,随后跟其习练太极拳。一年后,他感觉身体强壮许多。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着技必良。冯家道对太极拳有一股“痴劲”,为了一个动作的衔接,他反复演练多次,直到发现要领。做到“心专”,收心敛志,脚踏实地,一招一式均学得清清楚楚,式式分明,规规矩矩;“功专”,有的练拳者会的不同拳术,但冯家道只学陈式太极拳,而且只练习新架套路,器械也只练两种,集中精力,深研苦习,其他的都统统弃之;“时专”,冯家道练拳十几年如一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坚持不懈,已经形成个人练功规律,终生守之。

他不仅自己练习,也经常组织、参加社会上武术比赛等活动,还组织了企业的“青口杯”、“台南杯”、“灌西杯”功拳剑比赛等活动,推动了武术事业在企业和社会上的发展。

 

这就是文武兼备的冯家道,他一如既往的坚守着为人、为文、为武之道,为人宽厚为怀,为文学有专攻,为武健体强身。

冯家道部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