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主页 > 港城文艺

【慈善征文】作品展播(56)

 慈善,一场重识生命的旅行

文/符丹清
 
2012年2月的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我与当时8岁的一位刘姓小姑娘结对成功,成为了她的“社会妈妈”。这是我第一次以正式而规范的方式接触慈善,对于慈善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怜悯”“援助”等浅显的词汇层面,实际的慈善行动经验就更是匮乏了,我的心里有一些微微的忐忑。
当我了解到小姑娘更具体的资料时,才惊喜地发现这个孩子就在本校就读,这意味着我可以更细致和全面地给孩子以帮助和关怀。再等我看到她的时候,我又发现这是个非常漂亮可爱的孩子,我很喜欢她。那年暑假,“社会妈妈”们一起带结对孩子去青岛,我跟孩子亲妈约好了集合时间,交待她什么都不用带,轻装出行。等我到达集合地点准备等待她们时,母女俩已经早就到了。我上前牵着孩子的手,对她妈妈说了几句“放心”之类的话,就带着孩子上车出发了。一路上我们的热情交流并不多,我更多地在观察这个孩子。她表现得很有教养:自己背了一包零食和水,还带了20元钱,像所有正常的有准备的出游那样,并不打算接受我含有施舍性质的包办;一路上,我们互换零食,当然我的目的更多在于让她吃,她会撒娇地对我说:“你也吃一些嘛!”礼貌又不逾越;参加工作人员组织的活动时,在我的鼓励下,她大方地给大家说了个笑话,显得大方又活泼……我想,这样真好,我原本真的很担心她表现得像个“小可怜”或是“小木偶”。
在随后的交谈中我得知,她很少跟家人一起出来游玩,尤其是远行。假期也并没有多读些好书的计划。这些我所认为的不足,不知道是否由家庭模式所至,又或许只是一般孩子都会有的小缺憾。我一直认为见识和阅读是最能够让孩子成长得益的东西。所以,我对她说:“我会送一些很好看的书给你,你会喜欢的。”她有些不以为然地笑了笑。到了海洋极地馆,我又启发她多看多听多问。等到了下午,在栈桥下的海水里,她痛快淋漓地捡起了贝壳,并快乐地大声招呼我:“你也来啊,很好玩啦!”归途中,我将一点小小少少的纪念品,放进她的包里,交待她回家后要与家人分享,她点点头,不一会就挂着口水睡着了。而我,一直在想:她需要的一定不是我自以为是的怜悯和居高临下的施舍。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去了解接近和帮助关爱一个八岁的孩子呢?”我开始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向一些妈妈请教经验之后,我又请女孩的老师具体介绍了一些孩子的情况,发现这是一个很活泼阳光的女孩。虽然家里当时的经济情况和单亲家庭模式对她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限制和影响,但孩子身上很阳光和积极的一面令人欣赏。针对这样的情况,又结合之前与她共处的观察所得,我决定从物质引导型资助和精神引领型帮助两个方面去完成对她的助力成长工作。我感觉这时的我,对于慈善,有了一些新的体验和认识,我觉得一切慈善的出发点都要建立在对生命起码的尊重之上。
又一年的寒假前夕,我找到女孩,递给她200元压岁钱,并且告诉她,这是对她优秀表现的肯定,希望她能把钱用在买文具和好书上。孩子既得到了肯定,又得到了关于如何花钱的指导。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我尝试着有针对性地给她买了手表、书籍等礼物,并不断跟她分享“珍惜时间”“善读好书”等学习生活的经验。与此同时,我还很关注这个孩子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进展。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找她聊一聊最近的学习怎么样,在了解到她数学学习有点吃力的情况时,跟她的数学老师进行沟通,并对她进行积极的鼓励,告诉她不要害怕暂时的困难。另外,我觉得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所以会经常告诉她,不要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要学会用不断的努力去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我很希望在这样的鼓励下,这个女孩能够让阳光始终保持在心中,并越来越坚强自信,形成乐观积极的性格心态,会让我觉得非常欣慰开心。
就这样,我伴随女孩快乐成长着,也享受着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爱。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发现,孩子身上也在滋生着源源不断的新问题,尤其令我觉得困扰的是,家庭教育越来越滞后给她带来了一些成长的干扰。而此时,我更加感觉到用一种专业的规范的态度和方法去从事慈善,是多么重要又可贵。因为我深深体会到,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值得敬畏的一面,容不得轻忽敷衍或自以为是。我也更加深刻地懂得了慈善的内涵需要不断用心用爱摸索。
从付出怜悯,到学会尊重,再至懂得敬畏——慈善,成为了一场带我重新认识生命的美好旅行,带我去感受、体悟、思索和创造生命里的那些真善美!
 慈善,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
文/董中庆
曾经,有一个西方的富翁打算向三个贫困家庭提供捐助。一家高兴地接受了捐助。一家犹豫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了富翁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我很赞赏第三个家庭的做法,处事大方,不卑不亢,丝毫没有感到低人一等,在拒绝中告诉富翁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也启示了我们:在做慈善的过程中要维护受赠者的尊严。
孟子在辨析义与利时曾说:“一箪食,一壶浆,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虽然孟子谈的是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但这些话也道出了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侮辱性的施舍就连乞丐也不会接受。孔子曾说:“君子不饮盗泉之水。”因此,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如何维护他人的尊严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次世界战中,英国国王霍华德巡视被轰炸后的伦敦贫民区,在一栋破烂的大楼门前,他脱下帽子,向主人询问:我可以进来吗?询问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和尊重让人心生敬佩。
又如,美国公立学校在大雪时一般都会停课,但有间学校却没有这样做,在大雪时依然上课。当家长向学校投诉时,校方的回答是:学校来自贫寒家庭的孩子很多,但学校停课时,他们就不能有免费午餐,就得忍饥挨饿。家长又问是否能只让穷孩子来上课呢?对此校方解释道:我们不想让他们觉得是在被施舍。
不要让受帮助的人觉得是被施舍,这或许就是慈善的最高目标了吧!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了受赠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就像是一阵凉爽的春风,既抚慰了受赠者,又不至于吹乱他们的心绪。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也不少见一些“暴力”慈善,他们行慈善之实,却又在捐赠漠视受赠者的尊严。如高调做慈善的陈光标,我们不否定他确实帮了不少人,但他的方式却让人不得不思考这样做对吗?有一张照片,陈光标与受赠者们举起手中的钱,陈光标笑容满面,但我却看不到几个受赠者开怀的笑脸。他们是被帮助了吗?还是他们又成了“暴力”慈善的受害者?
在当今时代,“微公益”、“志愿活动”层出不穷,似乎是一个全民慈善的时代。但是,当我们准备做慈善时,千万提醒自己:不要伤害了受赠者脆弱的尊严。
我们在帮他人,同时也是在帮自己。永远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放低姿态,请小心呵护受赠者的尊严吧!